第三,生产工人对安全风险的认识不足。他们可能缺乏对工作环境中潜在危险的敏感性和意识,对于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没有足够的警觉性。这些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相关的安全培训和教育,或者是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发生过严重事故,导致他们对安全问题产生了麻痹和漠视的态度。另外,一些生产工人对安全规章制度的遵守不够严格。他们可能存在对规章制度的忽视和违反行为,例如不戴个人防护装备、违反操作规程、无视安全警示标识等。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缺乏对遵守规章制度重要性的充分认识。
在这基础上,一些生产工人对应急预案和紧急情况下的自救能力不足。当发生突发事件或事故时,他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应对能力和自救意识。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应急设备,缺乏对紧急情况的应对经验,导致事故的扩大和后果的恶化。最后,一些生产工人对安全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,他们可能缺乏对安全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了解,对于安全生产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事故的防范措施缺乏全面的认知。
资料图
二、关键措施及建议
(一)加大城市建设的力度,减少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滞后之间的差距。
在安全生产领域,首先要加强规划和设计,在城市建设规划中,要充分考虑安全生产的要求。合理布局工业区域和居民区域,确保工业企业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,减少安全风险。在城市设计中,要考虑安全设施的设置,如消防通道、应急疏散路线等。其次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,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力度,提高工业区域的安全设施和设备水平。加强对供水、供电、供气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,确保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。最后要加强安全监管和执法,加大对工业企业的安全监管力度,确保企业按照安全规定进行生产经营。加强执法力度,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,形成有效的安全监管机制。
(二)筑牢质量安全底线。
安全是发展的前提,发展是安全的保障。建筑质量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,事关城市未来和传承。要从落实各方责任、推动科技进步、培育产业工人、运用市场机制、充实监管力量、依法依规处罚等方面综合施策,下大气力健全工程质量保障体系。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,通过数字化手段,对城市供水、排水、燃气、热力、桥梁、管廊等城市生命线进行实时监测,及早发现和管控风险隐患,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。持续抓好建筑施工安全、既有房屋安全、燃气安全、汛期安全等工作,防范各类事故发生,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。
(三)加快完善监管机制。
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,完善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,明确安全生产的法律责任和监管要求。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,提高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,形成威慑效果。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,负责统筹、协调和监督安全生产工作;加强监管机构的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,提高监管水平和专业素质;完善监管手段和工具: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手段,如大数据分析、人工智能等,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效能,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,实现对企业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测和预警。
资料图
(四)提高生产工人的生产安全意识和应对风险的能力。
(1)安全培训:定期组织安全培训,向生产工人传授安全知识和技能。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安全规章制度、应急预案、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等。通过培训,提高工人对安全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。
(2)安全宣传:加强安全意识宣传的力度,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向生产工人宣传安全意识的重要性。可以利用企业内部通讯、安全宣传栏、安全会议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,增强工人对安全的重视和警觉性。
(3)事故案例学习:通过分析和总结事故案例,向生产工人展示事故的危害和教训。可以定期组织事故案例分享会,让工人了解事故的原因和防范措施,增强他们对安全风险的认识。
(4)安全巡查和检查:加强对生产现场的安全巡查和检查,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。通过巡查和检查,提醒工人注意安全,加强对安全规章制度的遵守,增强他们对安全的重视。要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,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重大风险的发生。要建立多源监测、多点触发机制和专家咨询、会商机制,增强敏锐性、洞察力、预见力,提高对重大风险的预测预判预警能力,见微知著、先知先觉,努力做到草摇叶响知鹿过、松风一起知虎来、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。
(5)安全奖励和惩罚机制:建立健全的安全奖励和惩罚机制,激励工人积极参与安全工作。对于安全表现突出的工人给予奖励和表彰,对于违反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惩罚,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。
(6)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,领导干部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,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,还要打好化险为夷、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。要按照平常时候看得出来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、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要求,主动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,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,不回避矛盾,不掩盖问题,第一时间研究部署、第一时间采取措施、第一时间组织动员,抓早抓小抓苗头,及时斩断风险发展链条,防止风险升级、转化。
(7)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,加强重大风险的社会心理干预、情绪疏导和舆论引导,凝聚社会共识、集中群众智慧,紧紧依靠人民筑牢安全屏障。树立辩证的、系统的、长远的眼光,深入分析,全面权衡,准确识变、科学应变、主动求变,善于从眼前的危机、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,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。
总而言之,安全重如泰山,“备豫不虞,为国常道”,警钟常鸣!
(作者:张忠国系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研究员;王国灿系中国法学会会员、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乡村振兴工作委员会研究员;华云飞系杭州第一技师学院教务长,园林系主任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